2013-07-05 16:32:35 文章来源:山东华图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禁止儿童乞讨应成制度共识
7月2日下午,微博上一幅小女孩赤身躺在南京马路边的照片,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而在此前,曾有两位市民就此事报过警。可是,警察来了却表示“无能为力”。3日上午,自称孩子父亲的男子面对市民指责以及救助站社工的询问,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重复着“这是我的孩子,我不需要救助”。(7月4日《现代快报》)
近一段时间,有关儿童权益保护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无论是南京“饿死女童案”,还是河南“饥饿女童案”等,都折射出部分特殊群体内的孩子生存境遇堪忧的状况,也反映出儿童权利救济与救助制度的缺失。此番,南京街头再现的赤身乞讨女童,再次为这些缺失提供了样本式的注解。
诚然,类似的话题一再闯入公众视野,多谈似乎已了无新意。但是,类似儿童乞讨的个案,不断翻新花样冲击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伦理,却也不能不引起重视。儿童的乞讨,对孩子的身心摧残更严重,相对于家庭暴力或者疏于监管,有更强的恶意性。比如,此个案的“父亲”,事实上把孩子当成了乞讨谋利的工具,并为了契合公众怜悯的心理,把孩子整得越惨,越让人同情,获得的施舍就越多。让孩子光着身子乞讨,充斥着邪恶的故意,属于刻意虐待。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拐卖儿童,故意致残控制乞讨。由于乞讨有着直接的牟利冲动,加之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本能地拒绝救助,使得管理起来更加困难。
在儿童乞讨中,除了极少数流浪儿童之外,绝大部分都成了工具,被一些人贪婪地利用着,博取公众的同情。譬如,个案里一位市民说:“他说是父亲就是父亲了?要不是有个孩子在身边,谁会给他钱,他身强力壮的,干什么不好,竟然带个孩子要饭,真是丢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民错位的爱心,为儿童乞讨留出深厚的生存土壤。
儿童乞讨的特殊性,决定了保护乞讨儿童的权益,需要更多的强制制度设计。除了普遍适用监护权剥夺、虐待伤害的惩处之外,坚壁清野,铲除儿童乞讨的环境土壤或许更实际更管用。试想,法规上不准儿童乞讨和讨不到钱,谁会带着孩子在街头自讨苦吃呢?
禁止儿童乞讨应成制度共识。一方面,明细和完善保护法规,儿童乞讨强制收留,纳入救助渠道;对带着儿童乞讨的父母或者控制儿童乞讨者,给予必要的劝诫、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另一方面,引导城市流浪儿童救助的民间公益建设,让市民有序参与救助,发现成人带儿童乞讨者应及时报警或送往救助站,同时,鼓励市民把爱心慈善汇聚到公共渠道中,给予流浪和乞讨儿童有效的帮助,避免同情怜悯的善良被利用和恶意消费。
相关内容推荐:
信息汇总——2025山东省考招录专题|职位检索|历年分数线
辅导课程——2025山东公务员笔试课程 | 在线咨询
企业微信客服
山东华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