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重难点: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和各大地形区;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大自然地理区主要特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
(一)经纬度位置;(二)海陆位置;(三)大陆轮廓特点:(1)轮廓完整;(2)肢节较少;(3)内陆广阔。
二、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独特性
(一)全球最大的自然综合体;(二)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极端性和典型性;(三)地理环境结构的错综复杂性;(四)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第二节 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
(一)地热最高,起伏极端: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全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全球最低的佳地死海地沟。
(二)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高原为主。 (三)地形结构中高周低,山脉多成群成带。 (四)大陆东侧多岛弧。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一)六大构造单元 南亚大陆区、中轴大陆区、北亚大陆区、南亚陆间区、北亚陆间区、环太平洋区。
(二)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 贝加尔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新构造运动。
三、主要地形区
(一)以大平原和切割台地为主的北部区;(二)以古老台地为主的南部区;(三)以山脉和高原为主的中部区;(四)以北东走向的山脉和平原相间排列的东部区。
四、主要矿藏资源
亚洲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茂有石油、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目前世界六大储油国有五个是波斯湾国家,世界七大储锡国是有四个是东南亚国家。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主要特征
(一)大陆性气候强烈 冬冷夏热,夏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夏季。
(二)季风气候典型:亚洲是世界上唯一有季风气候的大
洲。
(三)气候带俱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除缺失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几乎具有世界所有的气候类型。
二、气候形成因素
(一)地理因素:亚洲由于大陆面积广大,陆块轮廓完整,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又位于亚欧大陆东部,西距大西洋很远,使亚洲有广大内陆地区,具这些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由于上述原因与其它大陆的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严寒,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具有强烈的大陆性。
亚洲由于地理纬度广,山地高原多以及不同海域和洋流的影响,使亚洲各气候要素的变化具有极端性,气候带具有完整性,气候类型具有复杂性特点。
(二)大气环流的作用:亚洲本身陆面最大,濒临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域又最广,这种海陆分布形势所产生的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以及高空行星环流季节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明显地破坏了对流层行星风带的分布,建立了亚洲强盛的季风气压场,引起海陆大气活动中心的季节变化,使季风风向发生有规律的季节转换,形成亚洲独特的季风环流系统。
三、气温和降水分布
(一)气温:大陆冬季一月均温0度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为北半球最大冷源,大陆东北部有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期克-奥依米亚康;冬季等温线很密,温度梯度很陡,南北温差高达71度。夏季亚洲大陆西南部又成为一个热源,围绕亚热带荒漠出现35度以上的闭合等温线;等温线分布较稀疏,气温梯度较缓和,南北温差比冬季小得多。
(二)降水 亚洲降水分布显著不均,大致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四、气候类型分区
亚洲气候类型主要特征与分布(参见第二章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河网分布特征
(一)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受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分布呈放射状,分别注入濒临的各大洋。
(二)内流区域广大:内流区(包括无流区)约占全洲总面积40%,居各大洲之首,内流区所占本洲面积的比例仅次澳大利亚,与非洲相近。
二、外流水系水文特征
(一)太平洋流域的河流: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湄公河(在我国一段称澜沧江)和珠江,主要必水补给的季风型河流。
(二)印度洋流域的河流:主要有两类。
(三)北冰洋流域的河流: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
(四)内陆流域,较大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
三、湖泊的地理分布与成因类型
(一)湖泊分布一五大湖群 (1)北亚湖群多冰蚀湖;(2)中亚湖群多大型海迹湖,蒙古高原湖群多构造期;(3)青藏高原湖群—世界最大的高原湖群,湖泊成因主要是构造活动和冰川作用;(4)长江中下游湖群多属河迹湖;(5)西业湖群主要是构造湖。
(二)湖泊成因类型 (1)构造期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之湖,死海—世界最咸之湖);(2)海迹湖(里海、咸海等);(3)冰川湖(青藏高原上多数湖泊);(4)火山湖(白头山天池、镜泊湖等);(5)风蚀洼地湖(我国西北和古蒙古干旱地区一些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一、土壤和自然被的分布规律
(一)明显的纬向地带性 北亚至中亚的平坦地区和北亚经东亚至东南亚—带土壤和自然植被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前者从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冰沼土,针叶林一灰化土,森林草原—灰化土,温带浇叶阔叶林—红壤和黄壤,热带季风林—砖红壤,热带雨林—砖红壤。森林带的南北更替主要反映热量变化。从森林、草原到荒漠的更替主要反映干湿变化。
(二)明显的经向地带性 上述纬向地带性的分布,受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构造地形等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随着气候的干湿 变化,土壤植被的分布发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变化,例如从东亚至中亚、自东向西随降水量逐减,植被更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
(三)垂直地带性 亚洲中部山脉和高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气候、植被和土壤分布呈垂直变化而具垂直地带性。
二、主要的自然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与结构
亚洲共有十一种自然植被—土壤类型,它们的分布、排列和更替关系,基本上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一致。
主要自然植被—土壤带有(一)寒带苔原—冰沼土带;(二)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三)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和红壤带;(五)热带季风林—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带;(六)热带雨林—砖红壤带;(七)温带高原—黑钙土、栗钙土带;(八)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九)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十)干燥亚热带森林—褐色土带;(十一)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
第六节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图式得出:(一)全球最大的洲际自然综合体;(二)地势最高,起伏极端,结构特殊;(三)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季风性典型;(四)长河众多,内流区广大,水系呈辐射状;(五)土壤内型复杂;(六)自然植被类型复杂;(七)以大陆型为主析动物界;(八)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九)地形和气候结构是形成亚洲自然综合体的主导的地理因素。
上述图式分析,亦可供在探讨其它各洲的整体性时作为参考。
二、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整体性并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理位置和地表形态的不同,亚洲各部分所吸的太阳能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也不是均质的,因此亚洲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据此可将亚洲划分为六大自然地理单元,即北亚、东亚、东南亚、南亚、西南亚和中亚自然地理区,着重探讨区域差异性。
三、亚洲自然地理大区的主要特征
(一)北亚大区 (1)偏北的位置和广大的面积;(2)极端大陆性的冷湿气候;(3)广泛分布的永久冻结现象;(4)北流的长大水系;(5)耐寒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二)中亚大区 (1)距海遥远深居内陆;(2)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3)广大的内陆流域;(4)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
(三)东亚大区 (1)中低纬大陆东缘且沿经线方向延伸;(2)地壳变动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大陆东缘有典型的岛孤—海沟体系;(3)典型的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文特征;(4)植物区系具古老性,植物种类丰富,以亚热带森林到寒温带森林为主,南、北方型植物混生性;(5)
大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亚欧大陆东缘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型森林景观”是东亚大区有别于其它大区的总体特征。本大区内部,还可以根据陆地轮廓(大陆边缘、半岛、岛屿)、地表形态(尤其是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以及地理纬度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自然地理副区、如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和中国东部季风区等自然区。
(四)东南亚大区 (1)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位置;(2)两大构造地形单元;(3)两种气候类型;(4)半岛水系和岛屿水系;(5)种类丰富的自然植物和动物界。
(五)南亚大区 (1)南亚次大陆;(2)三种地形类型;(3)年分三季的热带季风气候;(4)三大河流系统;(5)三种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西南亚大区 (1)三洲五海之地;(2)高原为主的地形;(3)地带、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内陆流域广大;(5)荒漠、半荒漠景观。
复习思考题
1、亚洲的地理位置、面积和大陆轮廓有什么地理意义 2、亚洲的大地构造单元如何划分?它与亚洲的地形的基本特征有什么内在联系。
3、中西伯利亚高原与伊朗高原在构造与地形上有什么异同点?
4、亚洲是最主要的矿产资源是什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5、简要分析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6、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在气候特征和成因上有什么异同点?
7、举例说明亚洲气候对主要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8、亚洲的土壤和自然植被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9、如何分析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亚洲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是什么?
10、试述亚洲各大区自然地理主要特征。 11、日本群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 12、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各有什么特征? 13、分析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4、分析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石油资源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 欧洲
本章重难点:掌握欧洲地形、气候的特征、成因和分布;掌握五大区自然地理主要特征。
第一节 概述
一、位置和轮廓 二、地理意义
第二节 地形
一、地形基本特征
(一)世界最低的一洲;(二)平原多于山地;(三)冰川地貌广布。
二、地形的地质构造基础
(一)前寒武纪陆台构造 包括东欧与北欧绝大部分以及中欧平原;(二)加里东褶皱构造 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欧的不列颠群岛;(三)海西褶皱构造 主要分布在西欧和中欧大部;(四)阿尔卑斯褶皱构造 主要分布在中欧南部与南欧。
三、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地貌的影响
(一)近冰川中心(北欧)以冰蚀作用为主;
(二)远离冰川中心的地区,东欧和中欧以冰川堆积作用为主。
四、地形区
(一)北欧台地区 包括(1)斯堪的纳维亚山脉;(2)瑞典中南部、芬兰及卡累利,地势较低平,多冰川湖;(3)冰岛系由玄武岩构成的熔岩高原。
(二)东欧—中欧平原区 包括东欧平原、波德平原和西欧平原。
(三)中欧—西欧断块山地和盆地区 位于中欧平原与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包括不列颠群岛、海西法兰西和中欧块状山地。
(四)中欧—南欧新褶皱山地和平原区 包括阿尔卑斯山系、喀尔巴阡山和南欧三大半岛。以山地、高原为主,其间夹盆地和平原。
欧洲矿产的种类和藏量都很丰富,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矿产等。
第三节 气候
一、气候基本特征
(一)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二)海洋性显著;(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非常典型。
二、气候形成因素
纬度位置决定了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
位于欧亚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的地理位置和环流因素,低平的地势,东西走向山脉为主的地形特点,使大西洋气流能长驱直入,形成欧洲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北大西洋暖流和破碎的三角形大陆轮廓等因素,则加深了海洋对欧洲的影响,使气候的海洋性更为显著。
三、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一)气温 (1)一月份气温分布特点 等温线走向几首是南北向,等温线分布较密,说明欧洲冬季气温变化是由西向东递减(暖流的影响)。且冬温高于同纬度亚洲地区;(2)七月份气温分布特点 等温线大致由西南走向东北,分布较疏,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20度之间,说明欧洲夏温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北温差不大,全境较为凉爽。
(二)降水量 欧洲年降水量比较丰富,年降水量的分布是西部多东部少;山地多平原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从西到东,冬半年降水逐渐减少,夏半年降水逐渐增多。南欧主要是冬雨夏干型。
四、气候区(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欧洲主要有六个气候类型区:(一)极地冰原气候区;(二)极地苔原气候区;(三)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四)温带海洋气候区;(五)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六)地中海气候区,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在欧洲的分布地区,参见第二章第二部分。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河流
(一)河河一般特征 (1)河网密度大;(2)水量丰富;(3)通航里程长。
(二)河流补给类型和水文状况 (1)雨水补给为主;(2)雪水补给为主;(3)冰川补给为主。
(三)主要大河 (1)伏尔加河;(2)多瑙河;(3)莱茵河。
二、湖泊(冰川成因为主)
(一)芬诺斯堪的亚冰蚀湖区;(二)东欧—中欧平原北部湖区,以冰碛湖为主;(三)阿尔卑斯山地湖区,也属冰川成因。
第五节 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一、植被、土壤类型
欧洲共有七种自然植被——土壤类型,它们的分布,排列和更替关系,基本与气候类型布局图式一致。
二、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特点
欧洲自然植被的特点是以森林为主。动物界的组成有两大特点:(一)动物种类贫乏;(二)当地的特有动物少。
第六节 自然地理区
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总捧特征
和亚洲复杂多样相比,欧洲则比较单一,纬向地带性较明显。
二、欧洲自然地理区
(一)东欧大区 (1)东欧原指前苏联,现包括俄罗斯等七个欧洲国家,(2)广阔的东欧平原,(3)以温带、寒带大陆性气候为主,(4)景观纬向地带性分异很突出。
(二)北欧大区 (1)重要的地理位置,(2)大陆冰川中心;(3)古老的地质基础;(4)不严寒的高纬气候;(5)丰富的森林、矿产、水力资源。
(三)西欧大区 (1)地处国际航道的要冲;(2)地形比较低平;(3)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中欧大区 (1)地处欧洲交通要冲;(2)过渡性
的自然环境。
(五)南欧大区 (1)册地为方,平原少而分散;(2)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3)自然植被以常绿硬叶林为主,最具代表性植物是油橄榄树等。
复习思考题
1、试分析欧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地中海型气候的特征、成因及其分布。
3、为什么温带海洋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特点最典型? 4、冰川对欧洲地貌有何影响? 5、欧洲地形基本特征及地形区划分。 6、简述欧洲六在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点。 7、比较英国和日本自然地理环境异同点。
2014山东政法干警交流群 186952186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sd.huatu.com)为您带来最新的招考咨询与最全的备考资料,助您成“公”上岸!
(编辑:华图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