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0 16:27:43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加微信领资料 ○交流qq群 ○华图在线app 文章来源:未知
山东教师资格考试网提供以下信息:2019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试讲稿, 更多招考信息及公考资讯请关注山东华图微信公众号(sdhuatu), 招考答疑请点击加入教师资格证QQ群:650676904
扫码了解本土考情、领免费资料、咨询课程
2019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试讲稿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体会理想实验的方法;通过归纳比较,学习总结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感受科学,体会物理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研方法;通过联系生活现象分析物理问题,感受生活的和谐,提高认真观察生活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自制对接斜面、棉布、小球、象棋、尺子、带有悬线的小铁球和乒乓球;多媒体:PPT、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反而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生活中的录像片段。
播放视频:母女对话小视频。
教师给出问题:片段中母亲说的对吗?同时展示图片:用力向前推动石头,用力踢出足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一旦人不再施加外力推石头或踢足球,石头和足球的运动状态就只能是静止不动的吗?
师: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有的物体做加速运动,有的物体却做减速运动?为什么有的物体上升,有的物体却下降?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什么是那样子运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片段、图片,动脑思考。
教师讲述:其实,上面所有的事例都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直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出现才得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4.1.1牛顿第一定律(板书)
【点评】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回顾历史
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探究。
引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1)亚里士多德:生活经验(板书)
师:同学们根据目前的认识,想想,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是对的吗?
学生动脑思考,观看图片,聆听讲解,兴趣高涨。
展示图片:运动员把足球踢出去后,人的脚没有继续施加外力给足球,可是足球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冰壶运动中,当运动员把冰壶推出去后,人的手没有继续施加外力给冰壶,可是冰壶继续向前运动。
分析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同学们想想,在前面的视频片段中,假如地面无限光滑,被小孩推出的玩具车将会怎样运动呢?针对这类问题,伽利略就曾做了一系列探究。伽利略发现物体从斜面滚下越来越快,从斜面滚上越来越慢,于是设计了一个对接斜面的实验。
简单介绍伽利略对接斜面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2)伽利略:研究方法(板书)
三、实验探究
课堂演示伽利略对接斜面实验。
(1)小球从铺有棉布的对接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再滚上另一个斜面;
演示,并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标记。
学生认真观察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大高度与在第一个斜面上原来的高度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之间交流探讨,总结归纳
生:由于受到棉布摩擦力的作用,小球没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2)取下棉布,小球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滚下,再滚上第二个斜面;
演示,并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标记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取下棉布时,小球向上滚得高了,但是还是没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这是为什么?
生:取下棉布后,小球所受的摩擦力减小,因而它上升的高度变大,但是小球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所以无法达到原来的高度。
师:假如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怎样的高度?
生:与原来同一高度。
【点评】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想象推理,理解当斜面没有摩擦时,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将滚动到与第一个斜面等高的位置,从而抽象而理性地认识没有摩擦这样一种理想状况。
(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沿同一高度释放小球,小球滚上第二个斜面。
演示,并在小球停止处做一标志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时,小球运动得更远了,同学们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再想想,继续减小斜面倾角,减小减小,直到斜面水平放置。假如说水平轨道无限长,假如说没有摩擦,小球会怎么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动脑思考,积极探讨
生:小球将永远不停地滚下去。
师:假如没有摩擦,假如轨道足够长是一个理想的条件,这在实际中是无法实现的,但这又是在实验基础上的猜想,是科学合理的推理。
师: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得出伽利略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止,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光凭经验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想象推理,从而抽象而理性地理解没有摩擦这一理想情况。
讲述笛卡尔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点评】结合“实验探究”和“科学推理”,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4)笛卡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板书)
师:同学们想想,这三位科学家对于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所持的观点有何异同?
归纳比较以上三位科学家的观点。
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从而得到一条很重要的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
生:朗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顿:形成体系——牛顿第一定律(板书)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大家都想想它包含了哪三层含义?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动脑思考,积极探讨并回答,各抒己见。
师:牛顿第一定律包含的意义深刻,虽然这一定律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可是它里面却包含很多物理知识。其中,“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性,没有例外;“除非……力……”给出了力的一种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总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其运动状态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点评】通过启发讲授,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师: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重点强调了哪些知识点?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出这一节课的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4.1牛顿第一定律
4.1.1、牛顿第一定律
(1)亚里士多德:生活经验
(2)伽利略:研究方法
1、“一切”
2、“除非……力……” 3、“总保持” |
(3)笛卡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4)牛顿:形成体系——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
本节课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导入新课。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引入实验和事例,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象,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实验现象,用自己的方式探究实验。本课通过播放视频和演示实验,用三位科学家对于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所持的观点的异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演示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通过小组设计实验,帮助同学们打开思路,启发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参与动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观念。
考虑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本课程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即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神奇的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包含的物理知识”。牛顿第一定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可是它里面却包含很多物理知识。其中,“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性,没有例外;“除非……力……”给出了力的一种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总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其运动状态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整个教学设计以实验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和学生亲手设计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自主创造活动。
该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探索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以引导者、启发者的身份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削弱,相反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更有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企业微信客服
山东华图微信公众号
山东华图教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