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务员考试

您当前位置:山东人事考试网 > 山东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行测试题 > 2020年山东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定义判断(6月8日)

2020年山东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定义判断(6月8日)

2020-06-08 16:09:30 文章来源:未知

公告汇总 刷题资料 网络课程 省考交流群 在线咨询
点击订阅
山东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2020年山东公务员考试每日练习:定义判断(6月8日)

  1.

  偶然防卫是指在客观上被害人正在或者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进行不法侵害,但被告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出于非法侵害的目的而对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属于偶然防卫的一项是( )。

  A.甲与乙积怨很深,某日发生冲突后,甲回家拿了手枪打算去杀乙,两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开枪杀死了乙,但开枪时不知乙的右手已抓住口袋中的手枪正准备对其射击

  B.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丙在后面对甲先开了一枪,将其打死,而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纯粹是出于报复泄恨的目的杀甲,结果保护了乙的生命

  C.甲与乙醉酒后发生激烈冲突,两人相互厮打至马路上,正当甲要捡起路边砖头击打乙时,围观群众中有人喊"警察来啦",甲受惊吓不慎跌落路边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

  D.甲身穿警服带着电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赌",甲抓住乙搜身时,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

  2.

  A.张教授的课很受大家欢迎,最近被提升为校长,从此他忙得焦头烂额

  B.作为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的他,退役后被国家体操队聘为教练,工作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

  C.小王一直是公司的营销人员,业绩很好,最近被提升为业务主管

  D.小李因其舅舅是公司的总经理,很快就被提升到了管理阶层,他干得很吃力

  3.

  定义:

  ①群体互补效应:由不同年龄、专业、智能水平、气质类型的人才有机地组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达到知识互用、能力互补,使只有专才的个体,变成多能的人才群。

  ②群体协调效应:在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中,逐步形成了群体每个成员共同遵守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传统作风,以此调节和协调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众与社会的关系,并影响和控制整个群体,使群体的力量和功能得到维护和加强。

  ③群体感应效应:在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中,人才之间在目标上志同道合,在学风上互相感染,在学术上互相影响,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不断激化和强化,形成对人才创造特别有利的“微型气候”。

  典型例证:

  (1)某大学有效整合资源,在校内外组织多方面人才,团结协作,集体攻关。

  (2)正因为好大学有优良的校风和传统,所以人人才都想上好大学。

  (3)小李做事低调,从不张扬。

  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4.

  模仿反射是指当一个人看到别人完成一个动作时,这个人大脑的相应神经元会兴奋,且人类大脑有一个基于个人自己模式的动作模版,因而大脑会自动模仿这个动作,以帮助得知动作的目标,从而明白动作产生主体的意图。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模仿反射的是( )。

  A.乙打哈欠,同一房间的甲也开始打哈欠

  B.甲看到有人把手伸向书架,便猜测这个人是要拿书

  C.篮球比赛中甲观察乙传球的动作,便知道乙要传给哪个队友

  D.一个小孩被大人的威吓动作给吓哭了

  5.

  政治避难是指一国公民因政治原因,向另一国请求准予进入该国居留,或已进入该国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的行为。一个国家对于请求政治避难的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法律保护,国际法上称之为“庇护”,庇护的外国人,通称政治避难者,在所在国的保护下,不被引渡或驱逐。

  以下各项中属于政治避难的是( )。

  A.陈某是中国公民,跟朋友发生争执,错手将朋友打死,怕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偷渡到了甲国

  B.李某是我国某商业银行行长,贪污受贿数额巨大,案发之前办好签证,顺利到了乙国,乙国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以李某被引渡回国很可能会被判处死刑为由而拒绝引渡

  C.丙国总理,因为本国发生了轰动世界的军事政变而流亡到了丁国,以巨额投资为代价,经申请被允许在丁国长期居住

  D.卯国前总统,卸任以后在A国购置了不动产,一直居留于A国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

  定义的关键词有“客观上被害人正在或者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进行不法侵害”、“被告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项甲的行为符合“客观上进行不法侵害”,乙“主观上没有认识到”,符合题干定义。B项“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体现了“客观上进行不法侵害”,“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体现了“主观上没有认识到”,“保护了乙的生命”说明“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C项甲受惊跌落水中身亡,不是乙出于非法侵害为目的而实施的行为,不符合定义。D项“甲抓住乙搜身时”体现了客观上不法侵害,而“被告人主观上没有认识到”,符合题干定义。

  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 A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在某个等级上称职”,“晋升到不称职的地位”。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符合关键词,因此符合彼得原理;B中运动员成为教练后得到大家的认可,说明其称职,因此B不符合彼得原理;C中并未说明小王提升为业务主管后是否称职的问题,因此C不符合彼得原理;D中小李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是否称职未曾提及,因此B不符合彼得原理。综上,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群体互补效应:关键词强调“>不同年龄、专业、智能水平、气质类型的人才>”、“>知识互用、能力互补>”。

  群体协调效应:>关键词强调“>群体每个成员共同遵守>”、“>调节和协调>”。

  群体感应效应:>关键词强调“>目标上志同道合,在学风上互相感染,在学术上互相影响>”。

  第二步:逐一分析例证与定义间的关系

  例证(1)大学组织了多方面的人才,形成群体互补效应,对应定义①,例证(2)好大学因为有优良的校风和传统而受欢迎,属于群体感应效应,对应定义③;例证(3)讲的是小李的个体行为,与上面的定义均不相符。>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2个,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大脑的相应神经元”,“得知动作的目标”,“明白动作产生主体的意图”。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从关键词可知,魔防反射是人的大脑的神经反射活动,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得知对方动作的目标或意图。

  D中中大人只是威吓,并不会真的行动,但小孩不明白只是吓他的,因而哭了,不符合关键词,不属于模仿反射;

  A中“甲看到乙打哈欠自己也开始打哈欠”,B中“猜测这个人是要拿书”,C中“便知道乙要传给哪个队员”,以上均属于模仿反射。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政治原因”,“准许其入境、居留并给予法律保护”。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陈某“错手将朋友打死”,B中李某“贪污受贿”,D中卯国前总统“购置了不动产”均不符合关键词“政治原因”,因此都不属于政治避难。

  C中丙国总理因政变而流亡,以巨额投资为代价,经申请被允许在丁国长期居住。符合关键词,因此属于政治避难,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内容推荐:

信息汇总——2024山东省考招录专题|职位检索|历年分数线

备考资料——刷题资料 | 网络课程 | 备考图书

辅导课程——2024山东公务员笔试课程 | 省考交流群 | 在线咨询

图书

更多>
(编辑:小编图图)

图书

更多>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山东华图 2024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