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事业单位考试

您当前位置:山东人事考试网 > 事业单位考试 > 试题资料 > 2024年山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0623】

2024年山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0623】

2024-06-25 14:50:44 文章来源:未知

公告汇总 刷题资料 网络课程 在线咨询
点击订阅
山东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医疗卫生

2024年山东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0623】

  6.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鼎足而立,它不单是那一个时代灿烂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企及的典范。下面关于元曲及作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窦娥冤》—关汉卿

  B.《倩女离魂》—白朴

  C.《梧桐雨》—马致远

  D.《山坡羊·渔关怀古》—张养浩

  【答案】A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A项:《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此剧讲述窦娥冤死,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后其父科场中第,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A项正确。

  D项:《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与关怀的出发点是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在传统的五七言诗歌中本为常见,但在元代散曲中却是少有。全曲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彩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D项正确。

  因此,选择AD选项。

  【拓展】

  B项:《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B项错误。

  C项:《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该剧被誉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其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戏剧冲突跌宕,美妙的文辞,也使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成为元代历史剧的佼佼者。C项错误。

  【来源】2023年12月17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公共基础知识(考生回忆版)第62题

  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天给人的印象总是寒冷与萧瑟。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笔触间,一遇见条天,只让人觉得浪漫、温暖。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妖娆多姿,下列诗句描写冬天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答案】A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A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梨花争相开放。塞外寒苦、被风一吹、大雪纷飞,描写的冬季。A项正确。

  C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思是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描写的是冬季。C项正确。

  因此,选择AC选项。

  【拓展】

  B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宋代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意思是既然已经相聚在一起就用不着急着分开,等到明日重阳节已过,菊花逐渐萎谢,连蝴蝶也要发愁了。描写的是秋季。B项错误。

  D项:“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中的第二首,意思是秋高气爽,山明水净,夜里下了霜,满树的红叶中零星点缀些枯黄的叶子。描写的是秋季。D项错误。

  【来源】2023年12月17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公共基础知识(考生回忆版)第57题

  8. 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密切。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底线和基础。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法律规定的是权利,道德强调的是义务

  B.二者调整范围不同,法律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

  C.法律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重义务的一面性

  D.法律具有确定的表现形式,而道德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

  【答案】C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的价值和作用知识。

  第二步,C项:法与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一面性”。C项正确。

  D项: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宪法是国家法的基础与核心,法律则是国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有确定的表现形式,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没有固定的形式。D项正确。

  因此,选择CD选项。

  【拓展】

  A项:法律规定的是权利和义务,并强调两者间的平衡;道德强调义务,承担的责任。A项错误。

  B项: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调整的范围更为广泛,不能把一切道德规范都转化为法律。B项错误。

  【来源】2023年12月17日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公共基础知识(考生回忆版)第52题

图书

更多>
(编辑:华图小土豆)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扫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