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14:44:48 文章来源:未知
2025年军队文职中医学专业科目知识点:生理学细胞的电活动
u 知识点 4生理学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记录和数值
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膜内电位负值的减小称为 静息电位减小,反之,则称为静息电位增大。人们通常把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 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 状态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 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归纳为以下三点:细胞外 K+浓度的改变可显著影响静息电位; 膜对 K+和 Na+的相对通透性可影响静息电位的大小;钠泵活动的水平也可直接影响静息电位。
(三)细胞的动作电位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膜电位首先迅速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去极相),随后迅速复极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降支(复极相),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锋电位后出现的 膜电位低幅、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位。后电位包括两个成分,前一个成分的膜电位仍小于静息电位,称为负后电位(后去极化),后一个成分大于静息电位,称为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四)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有“全或无”现象:若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动作电位就不会产生(无);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其幅度便达到该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 度的继续增强而增大(全)。
②不衰减传播:幅度和波形在传播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③脉冲式发放:连续多个动作电位之间有一定间隔,呈现是分离的脉冲式发放。
(五)局部电位的特点
不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电紧张性扩布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总和效应
单选: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状态。
A极化
B去极化
C超极化
D复极化
【答案】A。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极化。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 变化为-50mV)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除)极化。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 变为-90mV)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则称为复极化。反极化: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膜两侧极性倒转的状态称为反极化。
企业微信客服
贴心微信客服
上一篇:2025年军队文职中医学专业科目知识点:生理学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