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巧用特殊标点符号
在解答主旨概括题时,有些文段中,可能没有很明显的关联词可供使用,其行文脉络也不够清晰。那么你可以观察一下文段中有没有出现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每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己特定的作用,或许可以借助它们来获取一些有效信息。 例如,问号“?”,除了最常出现的疑问句外,还可引导反问句、设问句。在用作反问时,反问句本身就隐藏着作者的观点,且含有否定的意思。比如文段中出现“难道你觉得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一句,那么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是,这种做法不正确。作者极有可能正是通过反问句来加强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用作设问时,作者一问一答,问题通常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引出下文,而作者自己回答出的答案句往往正是其想要强调的重点。因此,充分利用问号的作用,可能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效果。 再如,冒号“:”和破折号“——”,这两种符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那么符号之后的语句很有可能是对于前文的具体解释,是用来补充论述前文观点的,可见符号之前是文段的核心观点。 【例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俗名“土豆”的马铃薯被联合国的专家们称为“隐藏的宝贝”。联合国用一种农作物命名一个年份,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就是2003年——国际水稻年。今年的主角为什么不是“玉米”、“苹果”,偏偏是土豆这个深埋地下的不起眼儿的小东西呢?因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土豆和水稻都是重要的农作物 B.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C.土豆被提到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 D.土豆潜在的巨大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土豆被用来命名一个年份这一事实,尾句作者使用了一个设问句。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用土豆命名呢?”,随后作者自己做了解答,即“因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土豆”。可见尾句的答案句是前文的总结和提升,也是作者重点强调的观点。C项为尾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例2】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可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灾难降临时的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答案】D 【解析】文段连用两个问号提出问题“普通民众在灾难降临时应如何自救、救人?”,尾句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即“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可见这个设问中的答案句是文段重点,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只有D项与“教育”相关。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例3】我们救助贫困生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他们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因某些社会灾害而失去快乐成长的天然权利。如果要贫困生在被救助的同时,展示贫困的伤疤,或是以某种怪异的方式给他们贴上贫穷的标签,都很可能让救助的效果趋于淡化。贫困生们有忘却苦难、拒绝“忆苦思甜”的权利! 这段话的主旨是()。 A.救助的社会意义在于疗伤或补缺 B.让贫困生快乐成长是救助的目的 C.不要给贫困生贴上贫穷的标签 D.不要让救助贫困生的效果淡化 【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即提出问题“我们救助贫困生的目的是什么?”,随后作者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是想让他们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因某些社会灾害而失去快乐成长的天然权利”。后文通过假设条件复句“如果……都……”对前文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可见设问中的答案句为文段重点,强调让贫困生快乐成长是救助的目的。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例4】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使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显著变动,语汇、语音和语法都可能悄悄地起变化,语汇的变化比较显而易见,语法的变化却少些。 这段话直接支持的观点是()。 A.语言要素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社会生活支配 B.语言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经常存在的 C.当社会生活发生变化时,语言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 D.一般地讲,语汇变化较语音变化明显 【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观点“语言要素的变化,有时并非等待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化”,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可见后文是对首句的具体解释,是进一步的阐述。从破折号可知,文段行文脉络为总—分式,首句即为主旨句。A项为首句的同义替换。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