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政协7月22日在京召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 俞正声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关系到民族精神、国家长治久安和核心竞争力,要精心组织和实施。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伴随整个现代化进程,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设施建设和内容建设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传统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关系,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改进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
2、在上海,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可按需自主选择,预订品种丰富的文化“美食”;在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机让借书、还书如在ATM机上存取款一样方便;吉林已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全覆盖,500多支农村放映队穿行在乡间村屯。当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全部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83万个服务点、覆盖全国90%的行政村,农家书屋已建成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万场电影,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此外全国已有1743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中华大地。
3、5月18日,这个曾被民间当成“我要发”的聚财“吉日”,其实是颇具文化含金量的“国际博物馆日”。这一节日设立于1977年。近年来,在我国也日益受到重视。今年节日来临之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齐齐免费开门纳客,年轻人也好奇地在网上寻找探馆攻略,将之作为周末约会的风雅去处;父母们牵着孩子的小手,安静地走进历史,希冀下一代能探骊得珠,传承文化薪火。
中国博物馆的发展,经历过跌宕起伏。7年前,湖北博物馆率先免费开放,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各地博物馆纷纷高挂免费牌。随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博物馆和观展者都在渐次成熟。越来越丰富且分众化的博物馆资源,让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人群有了充分的选择空间,他们走进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怀揣敬畏之心,向大师致礼,对文化鞠躬。博物馆更深层地进入国民日常生活,此其时也。衣食足而知礼仪,当经济发展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大幅度提高文化产品的公益性供给,已得到决策层高度重视;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物收藏的热情,也正喷薄欲出。
4、2014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李克强总理信件原文如下: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
来信收悉。获知你们于近日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喻示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及综合素质,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希望你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考题预测
一、概括题
概括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250字。
【答题思路】
概括题答案全部来源于给定材料,通过审题可以得知概括的目标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就是由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引发的问题,通过阅读技巧在材料当中找出关键词并进行总结归纳既可得出答案。最后要注意答题条理,同类合并异类罗列。
【参考答案】
1、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3、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4、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二、分析题
简要分析加快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300字。
【答题思路】
分析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既通过材料中的问题多角度的思考分析并作出合理推断。本题分析的要素为建设,要对材料当中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逻辑推断,判断公共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并且做出合理推断保证建设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参考答案】
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2、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3、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养,通过公共文化生活的价值观传导和社会行为规范,协调解决群体成员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群体生活的秩序。
4、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民间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方式构建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投入模式,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而实现双赢。
三、对策题
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不超过350字。
【答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对策题,首先要界定材料中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进行简单概述。其次,所提的对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具体可行。还要注意所提的措施与公共文化建设负责人这个身份所附,作答时注意答案写作的条理性。
【参考解析】
1、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2、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3、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4、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四、公文写作
针对当前全民阅读的兴起 ,某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准备发出一个倡议以响应读书潮,你作为该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请写一封倡议书。要求:态度诚恳,有针对性,字数不超过500字。
【答题思路】
本题要求写一封倡议书,先要了解倡议书的基本格式,称谓、正文、落款要齐全。另外身份是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化。此外,倡议书要有号召力,对应大政方针。
【参考解析】
全民阅读活动倡议书
广大市民朋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古至今,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为深入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特此发出倡议:
一、每一位市民都要行动起来。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坚持阅读,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在读书中积累知识、陶冶性情、提升素质。
二、每一个家庭都要行动起来。家长多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积极向亲人推荐和赠予好书,多与亲人一起品评好书,让家庭成员在读书中分享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享受。
三、每一个单位都要行动起来。各单位各部门、各行各业要结合各自实际,紧紧围绕推进全民阅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阅读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让阅读之风吹遍海阳的每一个角落。
开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读书有利,利民、利国、利天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我们和家人、同事的好习惯,在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为中国梦复兴梦的实现做出新贡献。
X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某年某月某日
五、范文评析
关于文化类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于读书的文章我们不仅要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而且务必要上升到一定高度,联系时政热点上升到中国梦的层次。
【范文解析】
读书声与强国梦
改编自人民时评
当网络横行全球,当微博华丽登场,阅读与写作的碎片化现象似乎不可避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起书来“不知是他读书还是书读他”,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为什么还要读书?
有数据显示,尽管近年来国民图书阅读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十几年前的水平。不可否认,这其中有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兴起的原因。但信息的浏览终归无法取代系统的阅读,我们更应该思考,当我们的社会像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以日新月异的态势向前发展时,难道可以让书籍所承载的文明风景落在后面?对于一个数千年诗礼相传、崇文重道的民族来说,今天读书价值面临的忽视,读书生活遭遇的种种困扰,实在令人不安。
一位作家说过: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抽掉文化这根筋,这个民族将会成为植物人。读书,带给人们文化。读书,可以凝聚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升华一国民众的灵魂,可以让一个民族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力量。
今天,我们正行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征程。或许,在不少人看来,“文化强国”是一个很宏大很遥远的概念。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民工程,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当一个国家的民众洋溢着清新的书卷气,这个国家才会历久弥新、朝气蓬勃,激发出不可遏抑的创造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不仅是有益个人身心、提升幸福指数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寻求文化发展的基础工程。
试想,倘若官员忙于应酬惰于读书,我们只能坐视各处焚琴煮鹤、荼毒人文的事件层出不穷,更无法指望社会管理的规则意识;倘若学生深陷题海无暇读书,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机勃勃的孩子变成刻板僵化的应试机器,不但失掉创新的欲望与能力,更可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倘若我们的社会弥漫着追逐物质、不屑读书的风气,更会与书籍带来的“高贵、力量、优雅和美”绝缘,挡住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路途……“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开卷与否,兹事体大!
鲁迅先生曾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读书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信息化社会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对读书的困境,我们固然需要创造更宽松的阅读环境,需要更为亲民的图书价格,需要更有营养的出版精品,但首先,是带着一颗爱知、求知的心去拿起书本、翻开来静静地读。读书也是读心,从琅琅书声中,能感知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更能倾听到一个民族走向文化强国的铿锵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