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5 17:12:49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
公务员考试理论阅读:农村教育不能一味城镇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发布,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战略部署。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学校布局面临哪些困惑?本版刊发专家文章,愿对读者有所启发。——编者
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然而,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布局调整困惑,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是什么?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否就是农村教育的城镇化?怎么理解就近入学?农村家长进城陪读了是否等于实现了就近入学?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困惑
在农村学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流动日益频繁以及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究竟应当怎么布局”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许多人把农村教育发展方向定位在“城镇化”上了,有人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直接等同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甚至提出“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直至“消灭农村教育”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农村教育的希望不在乡下在城镇”、应“推进农村初中县城化”。论证逻辑无外两条:一是市场选择逻辑。他们借用“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徙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使移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是拉力,而流出地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推力。既然城市学校好、农村学校差,那么“离村不离乡”、“进乡(镇)不进城”的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设计就没有前途。二是国际经验逻辑。他们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衰落相伴而生、此消彼长,既然城市化是发展趋势,那么农村教育的萧条与衰落就是不可逆转的。
许多县级政府大量撤并乡村学校,在县城周边大搞“教育园区”建设,一些市县甚至明确提出对农村学校“不予重点建设”,资金几乎全部投放到了县城和主要集镇,使县域教育“过度城镇化”。农村百姓不得不选择进城陪读,结果导致“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和“农村学校门可罗雀”并存的现象。反过来,农村学校的破败又成为市县政府撤并学校的理由。
农村教育城镇化之反思
首先,我不否认“乡校衰败”的事实,但这能否成为“农村教育城镇化”的理由倒是可以存疑的。农村学校为什么会衰败?农村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进城上学?最本质的原因恰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跨越障碍:人员流动与发展》中所说,“当今世界上机会的分配是极不平等的。这个不平等是人员流动的一个主要驱动力”。“乡校的衰败”说明的正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且不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后又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趋势,仅就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言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既要解决城市化问题,还要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而且,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新型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许多产业完全可以向农村聚集与转移,城市与乡村融合的田园城市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简单地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等同于农村教育城镇化的做法,不仅导致城镇超大规模学校和超大班额现象,还使居住偏远的农村弱势群体承担了教育集中化所带来的额外交通、食宿成本,这既损害了农民兄弟的教育利益,也违背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相关链接: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专题
更多信息: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山东公务员网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文化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