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15:30:52 文章来源:未知
2021初级护师儿科护理复习指导:小儿循环系统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包括心脏的胚胎发育,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原始心脏,原始心脏是一个纵直管道,由外表收缩环把它分为三部分,由后向前为心房、心室和心球。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4腔的心脏。动脉总干以后被分隔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左后旋转并与左心室相连;肺动脉向右前旋转并与右心室相连。
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第7~8周,在此期间如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易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的改变
(一)正常胎儿的血液循环胎儿时期的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交换的。来自胎盘含氧较高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在肝脏下缘分为两支:一支人肝与门静脉吻合;另一支经静脉导管人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流人右心房,此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进入右心房后,大部分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入升主动脉,主要供应心脏、脑和上肢(上半身),小部分流入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后,由于胎儿肺脏无呼吸功能,肺血管阻力高,故只有小部分进入肺动脉,大部分进入右心室的血液经动脉导管流人降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和下肢(下半身),最后经脐动脉回至胎盘,再次进行营养和气体交换。由此可见胎儿期供应上半身的血氧含量远比下半身为高。
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1)营养和气体交换是通过脐血管和胎盘与母体之间以弥散方式进行的。
(2)胎儿体内各部位大多为混合血,含氧程度不同:肝脏含氧最丰富,心、脑和上肢次之,而腹腔脏器和下肢含氧量最低。
(3)静脉导管、卵圆孔、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的特殊通道。
(4)胎儿时期左、右循环系统都向全身供血,肺无呼吸,故只有体循环而无有效的肺循环。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脐一胎循环终止出生后由于脐带结扎,脐一胎循环终止,新生儿呼吸建立,在肺脏开始进行气体交换。由于肺的扩张,肺循环压力降低,脐血管于生后6~8周完全闭锁形成韧带。
2.卵圆孔关闭由于胎盘血液循环中止,脐静脉不再有血液流人右心房,肺脏开始气体交换后建立了肺循环,从右心室流人肺内的血液增多,以致从肺静脉流人左心房的血量增多,左心房压力增高,当超过右心房压力时,卵圆孔瓣膜发生功能上的关闭。到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
3.动脉导管关闭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和体循环压力升高,右心室血流经肺动脉人肺进行气体交换,而不再经动脉导管,使流经动脉导管内的血流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性关闭。另外,还因动脉血氧含量增高,致使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故导管逐渐闭合。80%婴儿于生后3~4个月、95%婴儿于生后l年内形成解剖上关闭。
三、正常各年龄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一)心脏大小和位置小儿心脏体积相对地比成人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下降。小儿心脏在胸腔的位置随年龄而改变。新生儿和<2岁婴幼儿的心脏多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心尖部主要为右心室。3~7岁心尖搏动已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心脏由横位转为斜位,左心室形成心尖部。7岁以后心尖位置逐渐移到锁骨中线以内0.5~1cm.
(二)心率由于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故心率较快。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平均每分钟新生儿120~140次;1岁以内110~130次;2~3岁100~120次;4~7岁80~100次;8~14岁70~90次。进食、活动、哭闹和发热可使心率加快,因此,应在小儿安静或睡眠时测量心率和脉搏。
(三)血压小儿由于心搏出量较少,动脉壁的弹性较好和血管口径相对较大,故血压偏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渐升高。新生儿收缩压平均60~70mmHg(8.0~9.3kPa);1岁70~80mmHg(9.3~10.7kPa);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mmHg.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2.7kPa)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mmHg为低血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婴儿期下肢血压较上肢低。
企业微信客服
山东华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