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事业单位考试

您当前位置:山东人事考试网 > 事业单位考试 > 备考技巧 > 2014山东省属事业单位:《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2014山东省属事业单位:《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5)

2014-04-18 11:37:12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点击订阅
山东华图
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考试,教师招聘信息

2014山东省属事业单位:《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5)

  第五章 一体发展

  充分考虑区域内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发挥区位、科技、教育、生态等优势,把经济纽带、市场联系、要素流动放在区域合作发展的首位,着力推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一、发展规划一体化

  强化规划先导和龙头作用,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共谋划、共建设、共分享、共繁荣。

  (一)完善区域规划体系。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编制区域交通、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信息化、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市场开拓、环境治理、重要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项。健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重点城镇职能、规模和空间布局,确定保障发展用地重点,引导城镇发展、产业发展、人口分布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相协调。

  (二)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深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原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的对接。加快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协商机制、共建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和优势互补的产业融合机制。推动各市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总体战略,科学合理确定本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

  (三)严格规划推进落实。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力,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和阶段性任务,落实各市政府和有关单位责任,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围绕建设项目、区域交通、水系建设、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加快启动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优化布局重点发展区域,破除行政壁垒,推动经济协作区率先突破。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确保规划实施效果。

  二、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区域发展支撑力。

  (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济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着力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构筑“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区域内高等级公路建设,根据全省“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布局,适时开展京沪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积极推进跨黄河通道建设,系统改扩建国省道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和通达能力。增加进出济南市的公路通道,加强高速公路的分流管理,规划建设区域城际公共交通网。积极推进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和邯济复线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济青高速铁路前期工作。优化济南铁路枢纽,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建立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完善机场配套设施,优化干支航线网络,大力发展临空经济,稳步推进济南飞行管制区低空空域管理配套改革。加快区域港口建设和扩能,完善集疏运体系。

  专栏二:交通体系重点工程

  公路:加快建设济南至乐陵、济南至东营、德商公路德州至范县段,青兰高速泰安至聊城(鲁冀界)段,长清黄河公路大桥、济齐黄河公路大桥等工程。规划建设济南至泰安快速通道,济南至聊城、沿海高等级公路滨州段。

  铁路:加快建设石济客专、聊泰铁路,规划建设京九客运专线山东段,争取建设聊城至德州至黄骅港铁路、郑济客专济南至聊城段,积极开展滨州至潍坊鲁北铁路通道规划研究。

  城际和城轨:利用胶济客运专线兼顾济南至淄博城际铁路,利用石济客运专线兼顾济南至德州城际铁路,加快建设济南市区至西营、济南市区至长清、济南市区至遥墙机场至滨州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长清至聊城、西营至泰安至莱芜城际铁路,推进济南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航空:加快建设济南机场指廊工程,积极推进聊城机场规划建设,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运输兼通用工程前期研究。

  水运:实施滨州港扩能建设、海港港区防波堤工程,抓好泰安港建设,规划建设聊城港、德州港,积极推动小清河、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和徒骇河复航前期研究。

  (二)完善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济南为中心、周边6市为重要节点的高速互联网络。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无线城市”.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建立完善基础性、应用型和公共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和整合运用。建设区域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与“数字中国”、“数字山东”有效对接,加快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城共用,推动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支持济南国际邮件经转局升级为互换局。

  (三)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从严控制新上一般性火电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大型燃煤和热电联产机组,支持钢铁、水泥等行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发电。加快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重点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在适宜地区加快风电开发步伐,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区。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加强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形成以济南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为重要支撑、以500千伏双回路大环网为区域主网架的配电网络。稳定石油生产,搞好黄河北煤田开发前期研究,继续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增加油气供给能力。

  专栏三:能源安全重点工程

  电厂:重点建设华能莱芜、大唐滨州、国电泰安、国电济西、大唐临清热电。规划建设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国电博兴、华能德州、华电齐河、华能聊城、华能祥光热电等项目。

  风力发电:滨州沿海风力发电场。

  水力发电:规划建设徂徕山抽水蓄能电站二期。

  煤田开发:阿城矿井建设。

  (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区域统一水网体系,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干线及配套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统筹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和马颊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协调增加济南市长江水调引量,加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保障省会供水和小清河补源需求。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要河道、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规划建设一批平原水库,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高调蓄供水和水灾害防御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专栏四:水利设施重点工程

  济南市泉域补给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锦绣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淄博市中心城区生活供水提升工程;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徒骇河河口区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德州市潘庄、聊城市位山、陶城铺、彭楼、郭口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淄博市黄土崖、莱芜市金水河、聊城市鲁西等平原水库;徒骇河防洪治理、生态水系建设,龙马河生态水系建设和金堤河二期、漳卫河、马颊河治理等工程。

  三、要素市场一体化

  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活跃的区域共同市场。

  (一)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快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高融资和结算功能,推动金融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银行卡区域内收费标准,逐步实现同城化。拓展投融资渠道,发展和引进一批区域性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跨地区直接融资业务,引导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务融资,鼓励和支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支持设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大力发展股权托管和挂牌交易。强化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功能,建立济南交易副中心和省会城市群各市分部,形成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区域信用信息整合共享。

  (二)繁荣商品市场。着力完善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城市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改造,加强煤炭、化工、钢铁、建材、农资等重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建设,壮大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业态,加快超市、便利店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发展,继续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中心城市积极发展期货、拍卖和中远期合约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培植发展一批跨区域运作、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发挥济南海关和淄博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提高通关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内地“无水港”.

  (三)整合要素市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技术市场发展,推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研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以济南为中心的科研与技术开发交易网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周边城市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区域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人才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资格互认,打破人才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强化市场基础性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和占补平衡区域内统筹,探索土地指标有偿跨地区流转机制。依托公共财政,建立区域土地合作开发机制。

  四、生态建设一体化

  围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统筹协作,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强化环境同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强环境联合监管,建立标准统一、横向联合、协同有序的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加强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统一的流域性排放标准,完善跨界河流水质水量目标考核与补偿办法,加强项目审批、规划实施等信息通报,共同实施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小清河综合治理,力争恢复防洪排涝、供水、生态、航运、旅游等功能,再造黄金水道和生态长廊。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深化燃煤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除尘、脱硫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火电、水泥行业脱硝治理,强化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协同搞好固体废物、危险废弃物处置和辐射污染防治。全面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全省节能量、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二)推进生态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规范矿山开采、旅游开发等建设活动,加大对水土流失、破损山体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支持济南建设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强对东平湖、雪野湖、卧虎山水库、太河水库等重要水功能区的保护,加强贝壳堤岛湿地、济西湿地等保护与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山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干杂果经济林,实施鲁西北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造林工程,加快沿湖沿河沿路绿色屏障建设,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

  (三)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为方向,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建、搬迁企业和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园区循

  环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支持淄博、莱芜等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再生水回用,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节水技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集约用地控制标准与评价制度,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积极开展黄河滩区开发,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专栏五: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济南市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湿地、济西国家湿地生态保护区项目;淄博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绿化项目;泰安市泰山水利及治污工程;莱芜市生态洁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系统建设项目;德州市夏津黄河故道生态修复综合开发项目;聊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滨州市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五、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大财政投入及公共资源配置力度,统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重要民生设施区域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促进科教文卫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济南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作用,组建区域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间科研人员合理流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支持区域内高等院校加强联合共建、协作交流,推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图书馆、实验室互利共享。支持优质中小学跨市发展,推进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和强弱学校的对口帮扶。联合投资开发文化产品,组建跨区域宣传、销售网络,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形成以济南为中心、覆盖周边城市的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培训交流制度,鼓励组建区域医疗服务集团,逐步实现同级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技术合作交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和监督网络。

  (二)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类专业教育,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设置。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建设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统筹兼顾各层次职业教育,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学校规范化,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壮大,强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统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提高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抓好就业政策衔接,制定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搭建区域人才培训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紧缺人才培训互动机制和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培育人才中介机构,逐步形成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人才开发机制。

  (四)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逐步提高区域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全省统筹的要求,推动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医疗、养老保险关系的正常转移接续,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和同城结算机制,统一经办管理、缴费和补助标准。

  (五)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确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制定实施区域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及财政困难

  市县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实行积极的户口迁移政策,推进建立区域内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集中居住人口规模提高管理层级,加快推进管理规范化,实施“公共服务进社区行动”.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新的办学制度和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按照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惠及面。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推动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释放改革开放的更大红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全面深化改革。

  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营商成本,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企业投资的干预,进一步加强事后监管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健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率先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基础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

  2. 所有制结构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探索管理和运营的企业化、市场化。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有形和无形壁垒,强化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市场主体公平准入,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电信及其他基础设施领域,保持民间投资较快增长。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就业创业和创新。引导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化兼并重组,增强企业活力。

  3. 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研究建立农村产权市场,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和补偿机制。扎实推进国家和省级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莱芜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管理。

  4.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财政预算制度,推进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扩大试点,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落实和完善对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县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增加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重点向城乡低收入者、困难群体倾斜。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控制债务风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稳步推进多种形式社会融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重组或新设一批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推进融资服务模式创新。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和面向小微企业、“三农”的中小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探索发展社区类金融机构。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县域,增强县域金融发展实力和服务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二)扩大对外开放。

  1.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在扩大内需中扩大开放,实行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引资与引技引智并行。优化外贸结构,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重点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比重,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互动发展。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

  2. 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围绕创建一体化开放开发战略平台,创新招商理念,倡导推进区域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中介招商。加快完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环境,增强引资和配套能力。以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高端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承接优质资本集聚,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创新机制、现代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与跨国公司和重点国家、地区的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抓好签约项目推进落实。扩大利用国外贷款规模,重点投向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融合对接和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3. 拓展“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促进金融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更加协调、走出去与引进来更趋平衡。鼓励优势企业在境外开展能源资源开发、优势产业转移、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并购,支持企业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拓展承揽境外承包工程的方式和渠道,有序扩大劳务输出,打造工程劳务品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加快后备上市企业境外上市步伐。健全境外投资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体制,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图书

更多>
(编辑:山东网络编辑)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立即咨询
山东华图微信

事业单位